大工酷儿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20|回复: 9

尖锐湿疣---最新进展2010.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7 18: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康医生 于 2010-5-17 18:37 编辑

一、[病毒学基本概念]病毒形态和结构
在性病中,尖锐湿疣曾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排位在淋病、菲淋菌性尿道生殖道炎、,梅毒、生殖器疱疹、软下疳等性病之后。近十年来,尖锐湿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性病之一,排位子淋病之后“屈居”第二。若按目前尖锐湿疣发病增长趋势,可以预测尖锐湿疣将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在临床上排位第一的性病。
尖锐湿疣是一种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是目前除艾滋病外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的性传播疾病。尽管对该病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该病的治疗尤其是对复发尖锐湿疣的治疗还存在较大困难。近代研究又表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或尖锐湿疣可导致或继发人类外生殖器恶性肿瘤,如宫颈癌或外阴、肛门癌等。因此,尖锐湿疣已引起人们的及大关心和高度重视。
尖锐湿疣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在对尖锐湿疣深入了解之前,有必要就病毒学的基本概念作一简要回顾。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的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人、动物、植物、真菌和细菌等均有病毒寄居着,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感染。病毒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其基因组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病毒只能在一定种类的活细胞中以复制方式进行增殖。
病毒体积微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见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见到,以纳米(mm)表示。各种病毒的形态和大小因病毒的种类不同而有区别。多数病毒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或子弹状,还有呈砖块状或蝌蚪状。病毒最大的直径约为300nm,最小的直径约为30nm,绝大多数病毒直径在150nm以下。病毒的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1.病毒的基本结构

病毒的基本结构由核酸和衣壳组成,二者构成核衣壳。裸露病毒的核衣壳又称为病毒体。病毒体的中心部分称为核心,主要由核酸组成。一种病毒只含一种类型的核酸,即DNA或RNA。核酸分为单股或双股。DNA病毒大多数为双股形式,RNA病毒大多数为单股形式。双股形式由正链和负链组成.单股形式或由正链或由负链组成。大多数病毒的核酸是完整的,有的病毒核酸是分节段的。

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主导病毒的感染、增殖、遗传和变异。失去衣壳的裸露核酸仍具有传染性。核酸若被破坏,病毒即失去活性。

衣壳是包绕在核心外面的蛋白质结构,由多肽链构成的壳粒组成。不同的病毒体衣壳上所含壳粒的数目不等.可作为病毒分类及鉴别的依据之一。病毒衣壳的构形有螺旋对称型、20面立体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3种。

衣壳的主要功能有:①保护核酸免受核酸酶和其他理化因素的破坏;②能与易感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介导病毒进入易感细胞而引起感染;⑧只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获得特异性免疫,也可引起免疫病理损伤;@构成病毒体的酶类对病毒从感染细胞释放、病毒核酸复制以及对宿主细胞的转化均有重要意义;⑤毒素样作用,能使机体出现发热、血压下降、血细胞数改变以及引起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

2.病毒的辅助结构 病毒的辅助结构主要是由包围在病毒核衣壳外面的双层膜即包膜组成。包膜是在病毒装配成熟、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过程中通过宿主细胞膜(核膜或浆膜)时获得的,故包膜含有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和宿主细胞膜的脂类和多糖成分。包膜的主要功能有吸附宿主细胞的作用,易与宿主细胞膜融合,故与病毒感染有关。由于有包膜病毒对乙醚、氯仿、胆盐等脂溶剂敏感,故可用作鉴定病毒的指标。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尖锐湿疣病因学]人乳头瘤病结构特征和功能 -
尖锐湿疣(英文名单数为Condyloma Acuminatum,复数为Condvlomata Acuminata,简称为CA),又称为尖圭湿疣或性病疣(Venereal Warts)或生殖器疣(Genital Warts)、或肛门生殖器疣(Anogenital Warts),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男女性外生殖器和肛门部位皮肤粘膜的疾病。

几个世纪前,生殖器疣或性病疣就已在人类中被发现,并且早在15世纪欧洲爆发梅毒时,生殖器疣或性病疣就已经有了记载。由于生殖器疣或性病疣的临床表现大多为尖刺状,其表面又潮湿,所以又叫做尖锐湿疣。

疣的感染性早在60多年以前就已经被证实。1949年,Strauss等首先在电子显微镜下从寻常疣的浸出液中观察到病毒颗粒。1968年,Dunn等进一步证明,人生殖器疣组织内有病毒颗粒存在。1970年,Oriel等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证明,所有引起疣的病毒都属于含DNA的乳头瘤病毒类。

乳头瘤病毒科的成员主要包括人乳头瘤病毒、牛乳头瘤病毒、狗口腔乳头瘤病毒、棉尾兔乳头瘤病毒、多乳房小鼠乳头瘤病毒和鹿乳头瘤病毒。目前已经弄清楚引起尖锐湿疣的病因是乳头瘤病毒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ms,HPV)。 Dunn等首先描述了人乳头瘤病毒的形态:HPV呈球形,无包膜,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直径约为45-55nm。多年来经过大量研究已逐渐弄清楚HPV是一种最小的DNA病毒,该病毒直径约为50-60nm,呈无包膜的20面体对称的核衣壳结构,表面有72个壳微粒,内含8000个碱基对(bp),分子量为5×106D,其中88%是病毒蛋白。

HPV基因组是双链环状DNA,以共价闭合的超螺旋结构、开放的环状结构、线性分子3种形式存在。HPV基因组编码为9个开放读码框架,分为3个功能区即早期转录区、晚期转录区和非转录区(控制区)。 ’早期转录区又称为E区,由4 500个碱基对组成,分别编码为E1、E2、E3、E4、E5、E6、E7、E8等8个早期蛋白,具有参与病毒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和细胞转化等功能。E1涉及病毒DNA复制,在病毒开始复制中起关键作用。E2是一种反式激活蛋白,涉及病毒DNA转录的反式激活。E3功能不清。E4与病毒成熟胞浆蛋白有关。E5与细胞转化有关。E6和E7主要与病毒细胞转化功能及致癌性有关。

晚期转录区又称为L区,由2500个碱基对组成,编码2个衣壳蛋白即主要衣壳蛋白L1和次要衣壳蛋白L2,组成病毒的衣壳,且与病毒的增殖有关。

非转录区又称为上游调节区、非编码区或长调控区,由1000个碱基对组成,位于E8和L1之间。该区含有HPV基因组DNA的复制起点和HPV基因表达所必需的调控元件,以调控病毒的转录与复制。HPV基因组主要功能见表2-1。

表2-1 HPV基因组的主要功能 基因名称 主要功能
E1 复制、复制抑制
E2 激活转录(HPV6、11、16) 抑制转录,结合长控区
E3 未知其产物或功能
E4 HPVl引起之疣的细胞蛋白
E5 转化作用(HPV6)
E6 协同E7转化作用(HPVl6和HPVl8)
E7 协同E6转化作用(HPVl6和HPVl8) 转录激活(HPVl6)
E8 未知其产物或功能,可能参与复制
L1 主要衣壳蛋白
L2 次要衣壳蛋白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展,近些年来对HPV的各功能区,特别是对E2、E5、E6、E7以及L1和L2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现认为E2蛋白是一种特异性的DNA束缚蛋白,可以调节病毒mRNA的转录和DNA的复制,并有减量调节E6、E7表达的作用。E2蛋白还可以通过结合病毒启动子附近的基因序列而抑制转录起始。E4蛋白仅在病毒感染期表达,而且在病毒的复制和突变中起重要作用。E5蛋白是一种最小的转化蛋白,也是一种细胞膜或内膜整合蛋白,由两个功能域组成:一个是氨基端疏水域,与E5蛋白在转化细胞膜或内膜上的插入位置有关;另一个是羧基端的亲水域,若将羧基端部分注射休止细胞中,能够诱导细胞DNA合成。此外,E5蛋白可能是对人细胞永生化和转化的潜在介质,但其本身不能使人细胞永生化。E5蛋白还能诱导多种癌基因的表达。E6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在HPV感染的细胞中,E6蛋白定位于核基质及非核膜片段上。体外表达的E6蛋白;含有151个氨基酸。E6蛋白的主要结构特征是2个锌指结构,每个锌指结构的基础是两个cys-x-x-cys,这种结构是所有HPVE6所共有,其结构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5个区,分别是:①C端,1-29氨基酸;②锌指1区,30-66氨基酸;③中央区(连接区),67-102氨基酸;④锌指2区,140-151氨基酸。139氨基酸;⑤C端,E7蛋白是HPV的主要转化蛋白质,是一种仅有98个氨基酸小的酸性蛋白,定位于核内或附着于核基质上。E7蛋白分为:1区,1-15氨基酸;2区,16-37氨基酸;3区,38-98氨基酸;锌指及C端区。E6和E7蛋白可影响细胞周期的调控等,被认为在细胞转化及在肿瘤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E6还能激活端粒酶,使细胞不能正常凋亡。对E6和E7免疫表位的研究表明,E6和E7蛋白的鼠T细胞表位均在C端区及锌指区,但其HLA-A表位除了存在于锌指区,也存在于N端区。E6和E7蛋白不仅具有转化和致癌作用,而且还具有对病毒基因和细胞基因转录的反式激活活性。对E6及E7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免疫表位的深入研究将为防治HPV引起的疾病提供基础。

晚期转录区又称L区包括L1和12,编码晚期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为病毒的衣壳蛋白即主要衣壳蛋白和次要衣壳蛋白。晚期基因表达均受定位在晚期基因区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和启动子调节。

主要衣壳蛋白L1(约占衣壳蛋白的80%以上)是一种糖蛋白,也是一种核蛋白,在其翻译加工完成后迅速定位于核中。11约有530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为55~60KD。L1上有若干糖基化位点,糖基化和磷酸化可能对其折叠和行使功能有一定的作用。L1的N端有15-30个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组成一个保守的疏水区,在L1翻译和定位过程中可能起到信号肽或先导肽的作用。C端可变性强,但有一段富含正电荷氨基酸(R和K),这段顺序即核定位信号,可以和宿主细胞内相应的受体结合而进入核内。在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L1具有自组装的功能。HPV的衣壳蛋白与其他病毒的衣壳蛋白相比,具有显著的不同特点是HPV的衣壳蛋白具有较强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病毒的衣壳在选择压力等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变异很小,而其他病毒变异较大;②不同型的HPV的L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60%以上。

次要衣壳蛋白L2也是一种核蛋白,约有470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子量约为47KD。L2上有很多磷酸化位点,是HPV衣壳的主要磷酸化蛋白。在12的N端有一段富含正电荷氨基酸区域,是乳头瘤病毒DNA结合域,可与病毒DNA非特异结合,起组蛋白的作用。在病毒颗粒形成过程中,L2单独无自组装功能,但能与L1共同组装成病毒颗粒。

此外,衣壳蛋白还有抗原表位,在宿主细胞表面有蛋白受体。对衣壳蛋白的深入研究必将对HPV的致病机理研究、HPV血清学研究、HPV感染的临床检测、HPV新型别的分析、HPV预防性疫苗的研制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肛门生殖器人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年龄分布

迄今,肛门生殖器HPV感染的流行病学尚无确切可靠的资料。当前对H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主要基于以下4方面:①通过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②通过用醋酸试验观察尖锐湿疣的亚临床表现;③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④通过对HPV DNA的检测。尽管如此,通过上述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不能真实反映HPV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如通过检测上皮组织中HPV DNA所采用方法不同,由于其特异性和/或敏感性不同,可导致不同的结果。同样,所观察或所取标本的部位不同或部位多少以及病变早晚也可导致不同的结果。

根据国内外所报告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HPV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DNA病毒。人类感染HPV也十分普遍,感染率也很高。由于各国各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卫生状况及检测水平的差异,所报道的HPV总感染率差异较大。综合国外一些报道,在自然人群中,HPV感染率从低于1%到高达50%,在性活跃人群中20%-80%以上的人有HPV感染史。如有学者估计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HPV感染,则HPV感染率可高达80%。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从尖锐湿疣发病数来看,临床上HPV感染呈逐年大幅度上升。陈伟丽等报告在南京地区HPV的感染率约为19.4%。但在我国自然人群中以及性活跃人群中实际有多少人感染HPV?其感染率有多少?尚缺乏较为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HPV感染可发生于各种年龄,从出生的婴儿到80岁以上年龄者均有HPV感染的报道。然而HPV感染率具有明显的年龄分布特点。国外报道HPV感染的高峰年龄是19-29岁,也有报告HPV感染的高峰年龄是15-35岁或20-40岁。女性HPV感染的平均年龄是22岁,男性HPV感染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年龄越小,HPV感染率明显低,而随着年龄的增大HPV感染率也逐渐下降,其感染率也越低。有学者认为年龄增大HPV感染率下降可能是年龄大者因过去感染过HPV获得免疫性的原因。但也有学者推测60岁以上老年人因其免疫功能低下HPV感染率可能会高。Burk等调查了439例年龄在18-50岁性活跃妇女的HPV感染率,结果年龄在25岁以下者HPV感染率为36%,而年龄在45岁以上者HPV感染率为2.8%。据报道1994年美国在15-49岁男女性中生殖器HPV感染的估计流行率见图3-1,其中有10%-20%的人有生殖器HPV感染的分子学证据。有学者报道健康男性阴茎涂片HPV DNA检查,结果在16~35岁年龄组中HPV DNA阳性率为8%,而在36-85岁年龄组中为2%。据一些报道在年轻女性中HPV感染率为20%-46%。另一项研究表明在HPV感染的妇女中,40岁以下者占88%,25岁以下者占50%。Meisels统计446 038名绝经前HPV感染率较高的女性中,年龄在30岁以下女性HPV感染是年龄大于30岁以上女性的2倍。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尖锐湿疣发病率]发病率
-在临床上尖锐湿疣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的发病在世界各国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我国近年来尖锐湿疣发病大幅度上升。目前尚难以获得尖锐湿疣发病的精确数字。从HPV:的流行病学可以看到自然人群容易感染HPV,而且HPV感染率也较高。由于HPV感染者占绝大多数,而发生尖锐湿疣者仅占少数,故有学者把HPV感染和尖锐湿疣比作冰山,而尖锐湿疣则是冰山之顶(tipoftheiceberg)见图3-1。因HPV感染是引起尖锐湿疣的直接病因,鉴于HPV感染率高,故推测在自然人群中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会较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及其增加幅度有所不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如英国1970年尖锐湿疣的发病率是30/10万,而到了1988年其发病率增加到了260/10万,18年间增加了8倍多。在美国,一项研究表明1966年有尖锐湿疣患者169000例,到了1984年则尖锐湿疣患者增加到1 150000例,几乎增加了7倍,而且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大部分人群中尖锐湿疣发病数。据报道,美国每年新发尖锐湿疣患者超过100万人。

在我国,截止1954年无尖锐湿疣发病记录。1954年以后我国才有尖锐湿疣病例记录,1987年开始有尖锐湿疣发病率的调查记录 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职业、各种文化层次均有尖锐湿疣发生。据统计报道,我国1987年尖锐湿疣发病率为22/10万,1990年为22.97/10万,至1996年尖锐湿疣发病率达到41/10万,而且在不断持续地增长,如1999年全国尖锐湿疣发病数较1998年增长46.36%。

有资料显示在成年妇女中尖锐湿疣的检出率大约为5%-10%。苏晓红等分析212例性传播疾病中各种性病发病率,结果尖锐湿疣占3.21%。李承宁等报告47例性传播疾病,尖锐湿疣有29例,占61.7%。李长玲等对51 369例性传播疾病分析发现尖锐湿疣患者有9905例,其发病率占19.28%。杨军等统计1986年至1995年十年间门诊性病共10 632例,其中尖锐湿疣2675例,占25.16%,而巳尖锐湿疣从1986年的45例增加到1995年的474例,十年间尖锐湿疣发病数增加了10.5倍。作者自1983年见到第一例尖锐湿疣以来,每年所诊治的尖锐湿疣病例数逐年上升,到1999年全年共诊治尖锐湿疣病例435例,是1983年的数百倍。这些数字表明,我国尖锐湿疣发病率在大量增加。但实际上这个数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原因是有大量的尖锐湿疣病例未报。因此,在我国尖锐湿疣的发病率较现有的数字资料要高得多。而且,这是在临床上有明显尖锐湿疣表现的患者数,还有大量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未进行统计,如汪仲铭报告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就占31.6%。上述这些结果表明我国尖锐湿疣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尖锐湿疣增长速度之快使其在性病中仅次于淋病而“屈居”第二位。若按目前尖锐湿疣发病增长趋势或将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包括在内,可以推测尖锐湿疣将成为性传播疾病中发病率排位第一的最为常见的疾病。

尖锐湿疣发病率在正常人群和高危人群中有区别。国外报道在正常人群中,尖锐湿疣发病率在0.1%-10%左右。一项1984年和1987年间在美国某大学生健康中心连续每年进行妇科检查的750名妇女中研究发现尖锐湿疣占1.5%。Kiviat等在进行健康体检的545名大学生中发现尖锐湿疣发病率为2%。Hellberg等报道在972名妇女中,有69例尖锐湿疣患者,其发病率占7.1%。在高危人群中,如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的性病诊所中尖锐湿疣发病率为4%-13%。一些研究表明有尖锐湿疣或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女性的男性性伴,用5%醋酸及放大镜进行检查发现尖锐湿疣的发病率达53%-88%。国内拥巴等调查1116例健康人群中未发现一例尖锐湿疣病例,而在高危人群中尖锐湿疣发病率为2.78%,陈毅男等报告四川地区的尖锐湿疣发病率为6.9%。林昭春等在妇科门诊中对1 000例无症状妇女和231例卖淫妇女进行性病检查,结果在1000例无症状妇女组中无尖锐湿疣病例发现,而卖淫组231例中发现尖锐湿疣12例,占5.2%。张冠群等调查1732名卖淫妇女,尖锐湿疣发病率为9.72%。作者调查了18-63岁1476名健康体检人员中尖锐湿疣发病率,结果发现尖锐湿疣患者10例,占0.68%,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者23例,占1.56%。近几年来,作者在门诊统计以性病就诊的3 011例患者中,尖锐湿疣患者671例,占22.28%。

尖锐湿疣发病率还与地区、年龄、性别不同有关。

就地区而言,我国尖锐湿疣发病率在沿海城市较内地城市高,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较人口稀少的乡村高。据1999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除西藏外,其余30个省市尖锐湿疣均出现增长,有3个省市成倍增长,有2个省市增长幅度在60%以上。发病率较高的省市有:上海(66.93/10万)、浙江(52.01/10万)、北京(47.24/10万)、广东(31.10/10万)、重庆(29.12/10万)、江苏(27.42/10万)、湖北(23.46/10万)、四川(20.84/10万)和天津(20.47/10万)。

在年龄方面,1岁左右至80岁以上年龄均有尖锐湿疣发病的报告。但总的来看与HPV感染的情况基本相同,在年轻人中尖锐湿疣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高,而在15~40岁年龄组中尖锐湿疣发病率最高。有报告在性活跃年轻人中尖锐湿疣发病率高于0.5%。美国性活跃人群中约有1%-2%罹患尖锐湿疣。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资料,65%的尖锐湿疣患者其发病年龄介于15—29岁,发病态最高年龄介于20~24岁。另据报道在21-29岁年龄组妇女中尖锐湿疣发病率为0.8%,30-39岁年龄组妇女中尖锐湿疣发病率为0.6%。国内李承宁等报告在16-19岁年龄组尖锐湿疣发病率为13.64%。作者统计所诊治的1078例尖锐湿疣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者为5岁,最大者为74岁。各年龄组尖锐湿疣发病数和发病率分别是:5岁以下组无1例尖锐湿疣;6-9岁组2例,占0.18%;10—14岁组1例,占0.09%;15-19岁组28例,占2.59%;20—24岁组380例,占35.25%;25~29岁组381例,占35.34%;30-34岁组143例,占13.27%;35~39岁组59例,占5.47%;40~49岁组54例,占5.01%;50~59岁组21例,占1.95%;60岁以上组9例,占0.83%。从作者的病例资料来看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仍以20~29岁年龄组高,占70.59%。这表明20-30岁间性活跃的男女尖锐湿疣发病率高。

在性别方面,尖锐湿疣发病率各家报告不一致,一些报告女性尖锐湿疣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女男之比为1.4:1;而另一些报告男性尖锐湿疣发病率高于女性。据国外报道在20—40岁年龄组中尖锐湿疣的发病率为0.6%-1%,男性则为0.5%。美国一项研究表明男性尖锐湿疣发病率为13%,女性尖锐湿疣发病率为9%。另一资料估计在生育年龄妇女中有1%-10%的人患有尖锐湿疣。国内四川省在某工厂和水库普查893名妇女,发现尖锐湿疣62例,发病率为6.9%。胡熙茹随机调查500名妇女,其中有14例被确诊为尖锐湿疣,发病率为2.8%。李承宁等报告29例尖锐湿疣中女性患者26例而男性只有3例。作者所观察的1 078例患者中女性568例,占52.69%,男性510例,占47.31%。杨军等报告的2 675例尖锐湿疣中男性1 795例,占67.1%,女性880例,占32.9%。作者统计国内报告的资料,在7796例尖锐湿疣患者中,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为4240例,占54.39%,女性尖锐湿疣患者为3556例,占45.61%。这些资料表明我国尖锐湿疣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

此外,有资料显示尖锐湿疣发病率在职业、文化层次等方面有一定差别。如在经商人员或个体经营人员中尖锐湿疣发病率高,文化水平较高者中尖锐湿疣发病率低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尖锐湿疣发病机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过程
到目前为止,尽管对尖锐湿疣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一些研究已对HPV的感染过程,HPV在组织中的存在状态与增殖,以及尖锐湿疣的发病机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HPV是一种明显具有宿主和组织特异性的DNA病毒。因此,HPV只能感染人类,人类是HPV的惟一宿主。而且HPV具有严格嗜上皮细胞的特点,HPV侵入机体后,该病毒主要限定于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HPV不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不产生毒血症等,也不会引起人体内脏器官尖锐湿疣损害。

在动物模型中,皮肤粘膜上皮的损伤是导致HPV感染必需的因素。因此,HPV进入皮肤粘膜上皮细胞之前首先要有皮肤粘膜的破损。这种破损可能是轻微的,往往用肉眼看不见,也可能是较明显的损伤。在人体易受HPV感染的部位是外生殖器官,也是在性交过程中皮肤粘膜容易受损伤之处,如在女性的阴道口、后联合、尿道口和阴道壁,在男性的包皮内侧、冠状沟、系带等处。此外,肛门也是HPV感染的好发部位。因此,在性交等过程中外生殖器官和/或肛门的皮肤粘膜只要有微小的损伤时,HPV就有机会进入机体。HPV进入机体皮肤粘膜后,主要潜伏于表皮内基底细胞间,也有个别报告少数病毒在真皮中存在。一旦时机成熟HPV则进人角朊细胞内进行增殖。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尖锐湿疣免疫学]尖锐湿疣局部免疫

作者在临床上见到一例患有严重阴道尖锐湿疣的女性患者与4名男性分别有2—4次性生活,对这4名男性经过长达2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有3例在最后一次性生活后,分别于2个月、3个月和6个半月在其包皮、冠状沟和/或尿道口长出了尖锐湿疣病变,1例未发生尖锐湿疣损害,也无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HPV DNA检测结果为阴性。作者还观察到患尖锐湿疣的孕妇在怀孕期间尖锐湿疣病变增长速度加快,部分患者一旦终止其妊娠或剖宫产后,尖锐湿疣损害逐渐缩小,少数可完全消退。作者还见到一些相同年龄、同一性别、同一HPV亚群感染、相同部位尖锐湿疣患者在用相同方法治疗下有的很快痊愈,有的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有些患有免疫性疾病者如患系统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疾病、乙型肝炎以及糖尿病等患者感染尖锐湿疣后其损害广泛且顽固难治等等。这些现象表明HPV感染、尖锐湿疣发病以及其预后与机体免疫系统可能有直接联系。对尖锐湿疣患者的一些免疫学方面的研究也表明机体免疫系统的完整性在HPV感染、尖锐湿疣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在尖锐湿疣消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研究发现在尖锐湿疣免疫学方面,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但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尖锐湿疣的细胞免疫,认为细胞免疫是尖锐湿疣的重要的免疫学变化。
HPV感染或尖锐湿疣发生的全过程,其感染部位或病变部位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局部细胞免疫和局部体液免疫两方面。

1.局部细胞免疫

HPV感染机体组织细胞以及尖锐湿疣发生后皮肤表皮与真皮内局部细胞免疫主要表现在角朊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浸润和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上的变化。

(1) 角朊细胞 HPV感染后表皮角朊细胞也能积极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在正常情况下角朊细胞表面有p2微球蛋白表达,而无HLA-DR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1CAM-1)表达。但在HPV感染后,一些细胞浸润、皮损中的基底细胞以及基底细胞附近的棘细胞HLA-DR和ICAM-1强表达,且呈弥漫性。同样的情况亦出现在消退皮损中,而且在这一区域有少量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阳性T细胞聚集。在无消退迹象的皮损中则相反,表皮细胞HLA-DR和ICAM-1呈斑片状弱表达。这些提示:在HPV感染的表皮中,活化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促进表皮细胞HLA-DR和ICAM-1的表达,HLA-DR阳性表皮细胞反过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又可活化局部淋巴细胞以及诱导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产生,而ICAM-1表达对于表皮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在完成向T细胞呈递抗原性多肽任务以及加强免疫应答方面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2) 血管内皮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真皮血管内皮细胞HLA—DR和ICAM-1表现为低表达,而在HPV感染的皮肤损害中真皮浅深层血管内皮细胞HLA-DR和ICAM-1呈高表达。此外,在消退皮损中血管内皮细胞还表达选择素E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研究认为粘附分子的表达可能对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归巢于炎症部位以及不断增加皮损处淋巴细胞数量发挥重要作用。

(3) 淋巴细胞 HPV感染后,局部皮肤表皮与真皮中有大量的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单核细胞浸润,主要是CD3+T细胞。在真皮基质中还有大量的巨噬细胞。除T细胞外,少见有B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这些T细胞在皮肤中的分布有不同,Morelli等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比较了尖锐湿疣皮损处与正常对照组表皮与真皮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结果在尖锐湿疣皮损处表皮与真皮中CDT细胞密度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密度为2674-59个细胞/mm2,CD4+/CD8+细胞比值与正常组比较下降为0.25。表皮浸润的T细胞为CD4+和CD8+细胞,绝大多数CD8*细胞HLA-DR阴性,其密度高于CD4+细胞。在表皮下半部围绕ICAM-1阳性角朊细胞有中到重度单核细胞浸润,表现为白细胞抗原1阳性T细胞形成小串。还可见有表皮ICAM-1和HLA-DR重叠表达。真皮中T细胞浸润主要位于靠近基底膜的基质中或真皮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周围,而CD4+细胞密度高于CD8+细胞。 Coleman等研究了尖锐湿疣自发性消退中损害与无消退迹象损害中的免疫细胞,结果发现正在消退中的尖锐湿疣损害内T细胞总数和表皮中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明显增加,CD4+细胞明显增加,CD4+/CD8+细胞比值均高于无消退的尖锐湿疣损害。而在真皮中,正在消退与无消退迹象的尖锐湿疣损害中CD4VCD8+细胞比较其比值无差异。与无消退迹象的尖锐湿疣比较,正在消退的尖锐湿疣损害中浸润细胞白介素2受体(1L2R,CD25)和HLA-DR表达明显增强,以HLA-DR表达更为突出。同时CD25+/CD3+细胞比值显著增高。这说明在尖锐湿疣消退皮损中的活化T细胞增加明显,显示具有主动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特性。Bishop等研究发现,在消退组和未消退组尖锐湿疣组织的基底细胞层中CD4+细胞和CD8+细胞的浸润密度无明显不同,NK细胞仅见于在消退组的尖锐湿疣组织基底及表皮中。因此,尖锐湿疣自发消退的局部免疫机制还有争议。

Resta等比较了用β干扰素治疗顽固性尖锐湿疣患者用药前后病变部位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在治疗前病变部位表皮内CD4+细胞数量减少,CD47CD8+细胞比值倒置。对治疗反应良好的病例,治愈后表皮内CD4+细胞增多,表皮内及基质中CD8+细胞减少。而治疗未愈的病例治疗前后组织相无明显改变。研究者认为局部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免疫治疗的疗效有相关关系。局部免疫检测显示表皮中CD4+细胞对B细胞产生抗体的辅助作用及T细胞、B细胞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诱导作用相对减弱,这种局部免疫应答的抑制状态有利于尖锐湿疣的发生和发展。

(4) 朗格汉斯细胞, HPV感染和尖锐湿疣发生后皮肤中朗格汉斯细胞(LC)变化显著。正常情况下用立体显微镜进行水平平面细胞计数得知,男女外生殖器不同部位的表皮内LC密度相近,不表达ICAM-1和LFA-1,并且在真皮内无CDla+细胞。在正常表皮内绝大多数LC HLA-DR阳性。Drijkoningen等研究发现正常男性包皮表皮内LC呈树突状,分布均匀,每个细胞可见3-5个突起,每个突起又可进一步分叉,细胞密度高,胞核染色较淡。一些早期的研究显示,在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变中,LC起着传递病毒抗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HPV具有促使LC数量减少,降低免疫监视作用的能力。多数研究证实在HPV感染或尖锐湿疣皮损部位LC在数量上明显减少。Morelli等观察了女性外阴部尖锐湿疣中LC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在HPV感染的表皮内IC密度明显降低,细胞形态异常,在尖锐湿疣的真皮组织中见到CDla+LC细胞。Coleman等还发现HPV感染的表皮内CDla+LC树突短而钝,缺少细小分枝,排列不规则,分布不均匀,并呈灶状聚集,细胞数目和密度显著下降,LC胞体变小。研究还发现上述这些变化与感染的HPV亚型无关。在HPV感染过程中有60%的CDla+LC表达ICAM-1,11%的CDla+LC表达LFA-1。有40%的损害在靠近基底膜的真皮中CDla+LC异常。此外,在尖锐湿疣皮损边缘“正常”皮肤内发现有大量LC和未定类树突状细胞,且LC形态、分布和密度无异常。

HPV感染的表皮或尖锐湿疣病损中LC减少和形态异常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①HPV感染对LC的直接细胞毒作用,或从上皮内迁移到局部淋巴结的LC数量增加;②HPV感染导致表皮角朊细胞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LC迁移至皮损处;③HPV感染使LC离开病变部位,经过表皮基底膜进入真皮;④HPV感染影响了表皮细胞因子的产生,因为LC的成熟依赖于这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从而使表皮内LC出现成熟障碍;⑤HPV直接感染了LC,而随之发生细胞异常病理变化;⑥HPV及其释放物使LC胞壁的抗原性发生改变。

在皮肤组织中,LC是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LC在表皮内又是具有提呈抗原能力的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因此,尖锐湿疣局部组织中LC减少以及其功能异常则难以将表皮细胞内的HPV抗原提呈给真皮细胞内的免疫活性细胞,进而不能形成针对HPV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这可能是导致尖锐湿疣长期存在、发展,且很难自行消退的重要因素之一。

(5) 其他 最近,王岚等发表了对尖锐湿疣疣体组织内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研究的结果:17例尖锐湿疣疣体组织内白介素6和白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组,这表明HPV感染部位或尖锐湿疣损害部位不仅淋巴细胞比例失调,而且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功能受抑或降低,不能有效地杀伤靶细胞,从而使病毒得以生长繁殖。此外,徐廷香等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尖锐湿疣组织中白介素6的表达进行了观察,结果60例尖锐湿疣组织中有28例白介素6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主要分布在表层和棘细胞层,呈巢状、小灶状及单个细胞排列。

2.局部体液免疫

有关尖锐湿疣局部体液免疫方面的研究文献中极少报告。有人发现宫颈尖锐湿疣组织中HPVl6型IgA和IgG反应呈阳性。Dilliner等检测尖锐湿疣损害局部分泌物中选择性抗HPVIgA含量升高,并认为此可作为HPV感染的诊断指标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尖锐湿疣潜伏期]
--------------------------------------------------------------------------------
HPV感染人体后能否发生尖锐湿疣与多种因素有关。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可见的典型的尖锐湿疣损害,称为尖锐湿疣显性临床表现即尖锐湿疣;另一种是无明显可见的尖锐湿疣损害,但通过放大镜观察或经醋酸试验后可观察到颗粒状损害,此称为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此外有学者将无显性尖锐湿疣临床表现和/或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而仅有HPV DNA检查阳性者列入尖锐湿疣的临床表现中,称之为HPV潜伏感染,作者认为欠妥,应予纠正。

从HPV感染人皮肤粘膜后到尖锐湿疣损害出现需要一段时间,将这段时间称为尖锐湿疣潜伏期。尖锐湿疣潜伏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潜伏期短,有些人的潜伏期则较长。据调查尖锐湿疣的潜伏期为3周到8个月,平均2.8个月。大多数临床观察报道尖锐湿疣潜伏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潜伏期最短者3-4周,潜伏期最长者8-12个月左右。有学者认为产期感染HPV的婴儿到2岁都不可能有外生殖器疣的表现,但有57%的患儿在2岁时诊断为喉乳头瘤。作者曾见到1例男性尖锐湿疣患者之女性性伴在与其性交后2周阴道口长出尖锐湿疣损害,作者病例中的另一例男性患者是在与女性尖锐湿疣患者性交接触1年半后才发病。此外,在作者的尖锐湿疣病例中能明确尖锐湿疣发病潜伏期的有476例,其中男性243例,女性233例。在男性中,潜伏期1个月者8例,2个月者58例,3个月者68例,4个月者69例,5个月者12例,6个月者17例,7个月者8例,12个月者2例,1年3个月者1例;在女性中,潜伏期1个月者24例,2个月者62例,3个月者65例,4个月者49例,5个月者15例,6个月者8例,7个月者3例,8个月者2例,9个月者1例,10个月者1例,11个月者2例,12个月者1例。从作者上述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尖锐湿疣潜伏期多在2个月,占73.38%。上述结果还表明潜伏期在男女性间有差异,如女性潜伏期多较短,男性潜伏期较女性增长。作者还观察到男女性尖锐湿疣潜伏期与患者局部环境有明显关系,如局部卫生差、潮湿、分泌物多者尖锐湿疣潜伏期短,反之则潜伏期略长。
 楼主| 发表于 2010-5-17 18:3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尖锐湿疣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
由于HPV不能进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也不能在实验动物中生长,因而给尖锐湿疣和HPV感染的诊断和研究带来许多困难。尽管如此,经过无数学者数十年的努力,已探索出一些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以及HPV潜伏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研究中,本节将分别叙述这些方法。
在临床上,除了仔细观察病变外,一些重要的临床检查对尖锐湿疣的诊断与尖锐湿疣的鉴别诊断将有一定的帮助。

1.醋酸试验

醋酸试验又称为醋酸白试验,是一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HPV潜伏感染的试验方法。因为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HPV潜伏感染在临床上不十分典型或不能用肉眼见到,故通过涂醋酸后使其变白,可能使得病变明显易见,目的在于对尖锐湿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 试验机理 醋酸试验使不明显的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变得明显,或使HPV潜伏感染得以表现为肉眼可见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涂醋酸后使其被涂组织变白是蛋白质凝固的结果,这种凝固的蛋白质反映了HPV感染了的上皮的不正常细胞和细胞过多的特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HPV感染过的角朊细胞与正常的未感染过的角朊细胞的角蛋白不同,只有被HPV感染过的角朊细胞才能被醋酸致白。

(2) 试验方法 首先将可疑损害部位或试验部位污染物(或分泌物)去除干净。然后用棉拭子蘸3%—5%醋酸液涂于受试部位皮肤粘膜或损害上,经1-5min后用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结果。在有些部位如男性阴茎、阴囊,女性外阴部以及肛门区涂醋酸后观察的时间可能需要延长到15min。此外,也可用3%-5%醋酸液浸透的纱布覆盖数分钟后观察结果。在进行醋酸试验过程中应注意在涂醋酸液于受试处时不要用力磨擦,以免擦破(伤)皮肤粘膜后造成异常结果。

(3) 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醋酸试验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醋酸试验阳性表现为受试部位或损害变白,其界线大多清楚,可能有极少数边界不很规则,有个别呈锯齿状、角状或羽毛状,有的呈卫星状。在变白处用肉眼或用放大镜观察见有细小颗粒状突起。若用阴道镜观察女性宫颈部损害特点为发亮、雪白,用阴道镜观察男性外生殖器变白区呈明亮、雪白色并有光泽。醋酸试验阴性则为受试部位或损害涂醋酸后不变白,也无颗粒状突起。

醋酸试验阳性表示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HPV潜伏感染;醋酸试验阴性则表示不是尖锐湿疣、不是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无HPV潜伏感染。

(4) 临床评价 醋酸试验在临床上检查HPV方法简单,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有较好的敏感性。据报道如以尖锐湿疣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基础醋酸试验的敏感性可达85%,但其特异性较差,仅12%左右。另据调查表明醋酸试验典型和明显的HPV感染有62%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一致,而不典型表现仅11%一致。因此,单凭醋酸试验阳性结果不能肯定就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HPV潜伏感染。而且,有些病变如包皮、龟头、女阴等部位的慢性炎症以及表皮增厚或皮肤粘膜有擦破、外伤等时可出现醋酸试验阳性,称为醋酸试验假阳性反应。醋酸试验假阳性反应的主要特征是变白区白色痕迹不规则、界线不十分清楚,表面大多光滑。据Schultz等报道,醋酸试验假阳性反应发生率可达25%。此外,外阴部的念珠菌感染也可造成醋酸试验阳性结果。据报道,在女性疑有宫颈上皮内瘤时,醋酸试验可呈阳性,故在鉴别宫颈上皮内瘤与宫颈部尖锐湿疣时应进一步进行病理检查以助诊断。

醋酸试验阴性也不能排除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或HPV潜伏感染。据作者观察,临床上较典型尖锐湿疣、并HPV检查阳性的损害中有9%为醋酸试验阴性结果。王家璧等对41例尖锐湿疣用5%醋酸液试验,其中37例(90%)呈阳性,3例(7.3%)呈阴性,1例呈可疑阳性。

从上述可以看出醋酸试验在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及HPV潜伏感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是一种重要的临床试验方法,但并非是绝对可靠的方法。

2.甲苯胺蓝试验

(1) 试验机理 甲苯胺蓝是一种细胞核的染色剂,可停留在细胞核成分较多的组织中。由于皮肤粘膜的角质蛋白可阻止甲苯胺蓝的穿透性,故可用作检测发生于体表皮肤粘膜等部位的增生性肿瘤。尖锐湿疣也属于一种增生性疾病,其病变组织中细胞核大、深染的凹空细胞可使着色的甲苯胺蓝不易被清除掉,因此可用于尖锐湿疣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 试验方法 ①试剂配制:1%甲苯胺蓝染色液配制:取甲苯胺蓝粉1S,10%醋酸液10ml,无水酒精4ml,加蒸馏水86ml而成。1%醋酸脱色液配制:取1%醋酸液10ml,无水酒精4ml,加蒸馏水86ml而成。②试验步骤:首先用浸透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的纱布或棉球轻轻擦净受试部位的粘液或污物,但不可擦破表皮。等待局部干燥后,用棉签蘸1%甲苯胺蓝染色液,均匀涂在受试部位及其周围的皮肤粘膜上染色。待染色液干燥后,再用1%醋酸脱色液擦洗被染色部位,并观察已染色的部位是否脱色。

(3) 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甲苯胺蓝试验结果判断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甲苯胺蓝试验阳性表现为用脱色液后蓝色染料未被清除仍保留为深蓝色者。甲苯胺蓝试验阴性表现为用脱色液后蓝色染料被清除掉或仅呈淡蓝色者。

甲苯胺蓝试验阳性表示是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甲苯胺蓝试验阴性则排除尖锐湿疣、尖锐湿疣亚临床表现。

(4) 临床评价 甲苯胺蓝试验是用于检查外阴部及肛门部位尖锐湿疣的一种简便有用的方法。

孙建方等观察了21例尖锐湿疣用甲苯胺蓝试验的结果,21例中19例甲苯胺蓝试验阳性,阳性率达90.5%,2例阴性者为丘疹性损害。同时发现增生型皮损周围较小的丘疹及颗粒状损害则常常呈阴性,或略有淡蓝色着色。21例甲苯胺蓝试验后皮损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9例试验阳性者中18例组织学可诊断为尖锐湿疣,阳性甲苯胺蓝试验结果与组织病理改变的符合率达95%,1例组织学可疑为尖锐湿疣改变,2例甲苯胺蓝试验阴性者中组织学诊断及可疑为尖锐湿疣各1例。研究者认为对较小的不典型或早期尖锐湿疣损害,甲苯胺蓝试验常为阴性结果之可能的原因是这些损害较小,细胞增殖不明显,因此,能被染色的细胞核成分不多,提示甲苯胺蓝试验用于较小的不典型损害或尖锐湿疣早期损害的检查帮助不大。

焦鲁霞等采用甲苯胺蓝试验对80例女性外生殖道赘生物患者进行了观察,并与病理、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对照比较其符合率。结果,20例正常对照组甲苯胺蓝试验全部为阴性,观察组80例中,24例甲苯胺蓝试验阳性,其中23例组织病理诊断为尖锐湿疣,HPV DNA分子杂交试验阳性者22例,免疫组化染色阳性者19例,甲苯胺蓝假阳性者仅1例(4.2%)。56例甲苯胺蓝试验阴性者的组织病理诊断全部为假性湿疣。甲苯胺蓝试验和
组织病理两者诊断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符合率为100%。

有学者认为甲苯胺蓝试验还可用于尖锐湿疣诊断的初筛方法。此外,在尖锐湿疣治疗时,病变部位可通过甲苯胺蓝染色确定范围,以防止治疗范围的扩大及病变部位的遗漏。

3.尿道镜、膀胱镜与阴道镜检查

在男性位于尿道内,在女性位于阴道壁或宫颈部位的尖锐湿疣,以及位于膀胱内的尖锐湿疣,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或用肉眼观察时可能会因光线不足、视野范围太小等原因而看不清楚而造成漏诊,这时可用尿道镜、膀胱镜或阴道镜放大局部组织形态来进行检查,并可提高尖锐湿疣的诊断率。

洪淡华等将在阴道镜下观察到的尖锐湿疣损害,按其图像分为4种类型:①典型的菜花样湿疣::镜下表现为增厚的白色上皮,边缘锐利,集合成不规则的指状突起,有明显分枝,可互相融合成团块状。涂醋酸后于突起的顶点可见排列规则的发夹状血管,如角化过度则看不到血管。这类尖锐湿疣可见于外阴、阴道及宫颈鳞状上皮和宫颈转化区,常为多发,也可单发。②宫颈的钉状湿疣:镜下表现为增厚的白色上皮,边缘清楚、形态不规则、表面粗糙。涂醋酸后见镶嵌、表面为逗点状血管。③宫颈扁平型湿疣:镜下为白色上皮,表面平坦,可见逗点状血管、边界不清、镶嵌,此型需活检来进一步确诊。④湿疣性宫颈炎或阴道炎:表
现为上皮呈红色带状有突起的白点,形成颠倒的逗点状,此种病变可单独存在或合并菜花样或扁平型湿疣。

刘玉玲等将169例尖锐湿疣患者的阴道镜检查图像分为2种类型:①指状型,即棒状型,64例,占3T9%,涂3%醋酸后病变部位显示出许多指状突起,可见清晰的血管袢。②地毯型,57例,占33.8%,表现白色片状,略突起,表面散在花坛状排列的点状血管或螺旋状血管,是典型的反镶嵌阴道镜图像。③菜花型,48例,占29.3%,病变呈菜花样突起,基底宽或有细蒂,表面布满毛刺或颗粒状突起,涂醋酸后水肿变白。

就阴道镜而言,尽管能观察到尖锐湿疣的一些较特征性的变化,但国外有学者认为用阴道镜观察来诊断尖锐湿疣的特异性较低,阴道镜主要是用来观察损害的范围,而不是一种用于尖锐湿疣诊断的方法。

值得提请注意的是在进行阴道镜检查时应了解患者是否在妊娠期,尽管多数学者认为妇女妊娠期仍可进行阴道镜检查,但有学者认为妊娠期不应进行阴道镜检查,原因是孕妇长时间的仰卧位会引起仰卧位综合征,且妊娠期宫颈不易完全暴露,造成检查上的困难。
发表于 2010-5-17 19: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5-17 21: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S,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论坛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工酷儿 ( 辽ICP备05000497号 )

GMT+8, 2024-5-5 18:16 , Processed in 0.35716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